2022年8月到2023年3月,拍摄团队10人,专家团队15人,从北京-贵州-四川-广西-云南-福建-内蒙古,总共参与拍摄89人,最后成片340张。我们从天南地北凝集相聚,跨越辽阔的山河。历经半年的筹备和拍摄,《时尚芭莎》联合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多个学术机构及民族服饰专家老师,由全国来自56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演绎自己民族的服装,盛装、常服,将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汇集于一起。
在杂志刊登后,这组照片将成为民族服装的科普图鉴,在各地博物馆跟随民族服装一起巡展,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传承历史和文化,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实际上,在制作杂志周期上,这次拍摄成了一件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历经去年众所周知的困难,我们从一开始浩浩荡荡的团队拍摄,由于可以投入的预算有限,简化为摄影师+编辑两个人踏遍祖国各地,寻找各民族的年轻人,在村子里支起背景布就拍。不是没想过放弃。最难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调整拍摄主题和呈现方式,甚至准备好了改变成民族服装与时装混搭这个稍微简单的方向,或是仅仅完成云贵两个少数民族大省的拍摄就结束。但我们的时装编辑王古古从来不是一个会知难而退的人,摄影师章超也一样。逐渐各地方政府、民族博物馆,都加入进来帮助和鼓励我们完成了这个作品。终于在春天再次来到的时候,它与大家见面了。(按首字母排序)
在这里我又要再一遍重复我对芭莎团队的作品最大的夸赞了:这冲破纸张的生命力啊!画面中的每个人都呈现了那么美而快乐的模样,我第一次看到时就入迷了,以至于很长时间对别的东西提不起兴趣。创意、场地、妆发、置景都不再重要。人,大于一切。不同的模样,同样的朝气,同样发自内心的快乐。我最近在不同场合见到很多与时尚工作毫无关系的人,竟也都向我表达了:“如果可以,请尽你们所能,多多宣传中国文化。”我们做到了,也希望更多同行、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帮助、保存、保护、运用它,用不同方式让来自中国的服饰之美,气象万千,传承不绝。这次拍摄是近年来最难忘的拍摄之一。在去年7月开始启动之前,我们就做了很多功课。首先向民族大学老师请教整理少数民族的服饰资料。我们按地域划分,把他们分成了以省份为代表的几大部分,因为拍摄工作量很大,所以我们在一些规划上需要整合,尽量让拍摄的路线不要太复杂。
拍摄人员在桂林西站候车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不同的分支,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先明确具体拍摄的服饰,才能确定具体的拍摄地点。我当时联系了微博的博主@东方山顶上的祭师,他对民族服饰文化非常热爱。我们熬夜对了一遍每个民族主要拍摄的服饰形象,然后贴成PPT,这样梳理之后,56个民族的形象就能更加明确了。
2022年9月份,在现场拍摄的服装细节
筹备期间,我们还与许多民族专业的朋友进行咨询。比如研究西域西北民族服饰的,还有询问汉服圈的朋友让他们介绍了解满族服饰的专家……我还在旧书网上买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的图册书籍,这些图册虽然出版较早,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等待“上场”的民族服装
56个民族的服饰都梳理一遍之后,我们再次按地域进行了行程规划,确定了最终的拍摄路线。从去年8月开始,我们从贵州出发,一路到四川、广西、云南、福建,再到内蒙古……还有一部分在北京拍摄。
在放羊的内蒙古牧民线路明确了,就要联系当地对接部门和各种负责人,前期联络的沟通也是“大工程”。我们尝试联系了各地文旅部门,以及传统文化的非遗机构,还有民族博物馆等相关机构。每次与机构或个人联系的时候,都要跟他们解释一遍我们拍摄的主题和初衷,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除了拍摄的服饰,我们还要找到对应民族的素人模特。再经过一次复杂的沟通过程之后,就是明确我们的拍摄流程。我们基本每天拍摄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服饰,一般都是当天到达,第二天早上拍摄,下午就出发去下一站拍摄地。
坐火车赶往拍摄地
很庆幸最后可以顺利完成这次拍摄,而对于我们自己也是收获满满,了解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也是对自己工作的挑战!有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已经逐步流失或改变,也有一些服饰现在散发着新的光芒。这次每个民族服饰的呈现出现在时尚杂志,让我更确信了这次拍摄的意义,在“来自中国”的专题路上,我们会一直都在。
因为出于保护文物,博物馆一般不会轻易让本部门以外的人员直接接触文物。但馆方认为这次合作对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服饰文化,宣传云南民族博物馆是件好事,最后在部门周密安排的前提下,决定大力支持这次《时尚芭莎》的拍摄计划。
云南民族博物馆提供的畲族服饰
敲定一些事宜后,我开始准备拣选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有全国56个民族服饰,以彝族服饰收藏居多。这次拍摄,除了云南省内的15套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之外,我们还准备了8套省外的民族服饰,大部分都以青年女服为主,因为青年女服色彩比较绚丽,服饰搭配也比较丰富。这样的工作,大概准备了近1个月左右。
从左至右第二排:珞巴族女子盛装、门巴族女子盛装、土族女子盛装很荣幸能通过这次拍摄机会与《时尚芭莎》合作,一起联合宣传了云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增加了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宣传途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珍贵的记忆。当时我的朋友来找我,说有个机会能将我之前复原的传统服饰展现。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特别激动,后来编辑看到我自己复原制作的服饰,也很激动。就这样,因为共同的使命感,促成了我们这次的合作。这次,我负责了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五个民族的服饰工作。无论是手工制作还是服饰搭配,前期都要经过一段严谨的资料查阅和选择服饰的定位。左图:回族男女常服 右图:撒拉族日常女服
首先我要准确地考证各个地区和民族具体的服饰喜好及特色。由于很多民族分布地域广,同民族内生活习俗也存在差异,所以展示的复原作品也只是其民族服饰审美中的一部分。另外,在历史的演变中,很多兄弟民族会存在很多共有又相似的服饰,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也会比较小。还有就是迁入民族的服饰的选择,想要去寻找这些民族原生地的服饰,还要了解这个服饰的构成系统。哪个民族服饰要使用常装展示更有风格?哪个地区要用特色的服装来展示更有美感?还有的要选择富有人群的礼服来做展示......这些问题我都需要反复斟酌。最后,我再根据老照片和服饰文物的文字记载,将衣服制作出来。整个流程下来,就要花上大约4个月的时间。陶冶制作的塔塔尔族服装
其实,最初我很担忧现代的人们是否能接受“保守型”的复原服饰。相较于现代表演类的民族服装,传统的板型确实不太讨喜,有些“冷门”的民族服饰更是鲜少有人了解。但在拍摄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不同民族的年轻人,大家都怀抱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愿意接受这些“未被修饰”的传统服饰,这让我们的工作倍感轻松和愉快。塔塔尔族妇女礼服
在拍摄现场,看到被拍摄出来的服饰,十分富有心意。那些原本在书里和博物馆里一动不动的文物,像是云雀一般充满活力地醒了过来。看见大家都怀着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传统的民族服饰,让我很感动。对于满族女性的最初印象是来源于我的奶奶,手里拿着的烟袋锅儿,一直戴的金镏子,一丝不苟的头发丝儿,还有永远豁达大气的旗女做派。小的时候我就幻想过,若现在穿上旗服、梳上旗头、踩上花盆底,走在老园子里、老街道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机遇?因为这些念头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想不断地去了解曾经那个时代留下的一切。元熙在这次拍摄中身着的满族日常女服
满族是个很古老的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服饰的呈现也是一直在变化。随着穿着场景的缺失,使得满族服饰本身的面貌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因此,我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真正的满族服饰演变轨迹是什么样的。我耗时2年时间,制作了一系列复原服饰造型的科普视频,复原了清代时期的满族造型是如何演变的。由于清代制作工艺已发展得相对成熟,所以涉及的服装、首饰、鞋子等复原工艺都会比较复杂,费时又费工,比如钿子的制作,从钿胎的编制到钿花的制作,至少也要12个月左右。拍摄时,编辑老师对于民族服饰要拍出现代感的理念,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找寻复原传统服饰,最终目的不是以古说古,而是探寻一种属于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的展现,表达的是每个民族自身的那种精气神,让服饰与人之间达到一种结合和平衡,而不是单纯地展现服装而已。当现场工作人员看到满族服饰的时候,会惊讶于满族服饰不同时期的变化,并感叹原来清代满族的造型不只有旗头板儿。拍摄过程中,编辑知道我们复原了当时宫廷的钿子,为了能有更多的展现和创作,现场的所有老师,愿意在北京晚高峰的时候,耐心等待我们几个小时去取钿子,这让我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服饰的喜爱和诚意。最终刊登在杂志上的照片
最终上刊的片子我非常喜欢,造型非常可爱,可以打破大家对清代满族造型的刻板印象。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更真实更丰富的民族服饰,也期待民族服饰有更多的现代穿着的可能性。
乌孜别克族在中国约有12000人左右,我是生活在中国的第五代乌孜别克族。因为兴趣使然,这些年我开始做了一些有关民族文创的产品,偶尔也会在网上分享一些民族服装的穿搭。正是因为这个机缘,编辑在网上联系我,听她说了这次拍摄的构思之后,我们一拍即合,就这样,我就成为了这次拍摄乌孜别克族的服饰模特。 莉娜在这次拍摄中身着乌孜别克族日常女服为了配合这次拍摄,我早早地将头发染回了本身的颜色,没想到因为疫情和服装筹备等问题,拍摄再三被延期。那段时间其实我也很担心,因为乌孜别克族的服装很少,不知道摄制组有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衣服。直到在拍摄现场看见新疆非常有名的文化品牌“入迷文创”主理人麦吾兰老师在做服饰指导,我就非常有信心了,他可是新疆数一数二的艺术家,他的一些光影作品和服饰搭配一直很吸引我,有机会能和他合作真的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因为共同对新疆服饰非常了解,这次我们俩的完成度也很高。
当穿上新疆服装的那一刻,我一下就像回到了故乡。这些年我一直在北京工作,虽然离家很远,但是心好像始终没有从那里离开过。两套乌孜别克族的配饰细节
在去拍摄现场之前,编辑老师就嘱咐我化一点淡妆就可以,换上服装之后我也几乎没有被补妆,作为素人第一次拍杂志,拍摄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我还开玩笑地和摄影师说:“麻烦后期修瘦一点点。”结果老师笑着和我说:“我不觉得瘦就是美,我觉得你已经非常美了。” 感觉到摄影老师和整个团队都是用心在欣赏民族独特的美,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最后出来的作品充满了真诚。这次拍摄,大部分服装都来自各大院校和全国各地博物馆馆藏的服饰珍品,还有许多服饰是民族青年自己的珍藏,大家在现场都热情又自豪地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光泽熠熠的配饰,精湛细腻的刺绣工艺......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如今依旧绽放着千姿百态的国韵色彩。而我们,将会继续用真实的拍摄方式,将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记录下来。
监制 / 卫甜
摄影 / 章超
总策划 / 王昊
联络 / 王昊、刁季涵、张雨、郭茜、郭考拉、杰克
制片 / 王昊、郭亚舒
服饰文字 / 蒋贞(云南民族博物馆藏品部)、 董苏艺(内蒙古博物院)、陶冶(新疆和甘肃部分)、姚、吴奕成、元熙
部分服饰文字参考 /中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
服饰指导 / 吴奕成、吴传捷、陶冶、元熙、俄木西梅、苏婷玲、王景慧、杨智雅、王艳梅、吴玲芝、金铭峰、陈妍、郭旭光、
麦吾兰·图拉克
发型 / Lucy Li(云南)、刘静(北京)
化妆 / 刁季涵(云南)、KIKO(北京)
妆发鸣谢 / 吴传捷、李惟嘉、俄木西梅、莫妍、春来、阿梅、
阿依、阿吉
服饰提供 / 中国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季节术工作室、彝生彝饰、后物堂、峯裳、元熙及元熙个人收藏、树德堂银楼 、入迷文创、西域古梦摄影
特别鸣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民委、北京市文物局、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部副主任贺琛、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品部主任杨晓冰、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李晋、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品部程晓丹,王璐璐,夏媛媛,黎沫君,
杨冰,蒙建光、
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内蒙古服饰协会副主席苏婷玲、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服装设计师杨智雅、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郭旭光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博物馆馆长王艳梅、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金铭峰、
额尔古纳市文化馆张雁和殷捍杰、
赫哲族鱼皮衣制作老师赵同华、
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