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木石图》拍出4.6亿,历史上的大文豪都有哪些书画真迹?
作者:时尚芭莎2018-12-08来源:时尚芭莎
近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上,苏轼稀世画作《木石图》以4.6亿港元落槌。其真迹经过近百年的风雨飘摇回归祖国,而文人书画也随之重回我们的视野。
苏轼《枯木怪石图》,绢本水墨,26.3×185.5cm
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2018秋拍,北宋文豪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引衔“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专场,以4.6亿港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第二高价的纪录。
2018香港佳士得秋拍
文人杰作之所以能拍出如此高价,不仅仅是因为其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在于真迹的稀缺性。唐宋时期作为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距今已千年有余,文豪们的传世书画多见诸史料文献记载,大部分真迹都已流失于历史长河中。
除此之外,这些书画真迹的无价之处还在于历代文人墨客、收藏巨擘,甚至皇帝们的题跋字迹及印章。这已不单单是一件书画作品,更有可能是名家真迹跨越时空的合璧。
苏轼《枯木怪石图》(米芾题跋)
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为你盘点十位耳熟能详的大文豪留存在世的书画作品,不少代表人物的可考真迹仅此一件,堪称旷世绝作。
1、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水墨,28×105.6cm,中国美术馆藏
苏轼是最早提出“士夫画“这一概念的文人,比较全面地阐释了文人画理论,其与文同开创的“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留下了一段“枯木竹石,万金争售”的传奇。
文同《墨竹图》,绢本水墨,131.6×105.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仅有两幅画作存世,《枯木怪石图》于抗战时期流落日本,在此次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回归;而另一幅《潇湘竹石图》则是在此之前国内仅有的孤本。上世纪60年代,藏家邓拓在荣宝斋慧眼识珠,将真伪未证的《潇湘竹石图》买下,经考证后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重视神似,反对形似”是苏轼的主张,也将文人画和画工画区分开来。画中唯有两块怪石和几丛疏竹,竹石背后便是潇湘的烟水云山。
《潇湘竹石图》题跋
这幅珍贵的画作吸引了历代收藏大家的关注,画面上还有从元至明历任藏家的题跋和印章,题跋字数达3000字之多,蔚为壮观。
2、王维:《雪溪图》
(传)王维《雪溪图》,绢本墨笔画,36.6×3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曾盛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不仅写山水诗,也画山水画,长期在山林生活的经历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王维作为文人画的开山鼻祖,以诗入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唐宋诗人中,王维的画作之多实属罕见,遗憾的是,其存世真迹至今仍是一个谜。《雪溪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王维唯一流传至今的水墨山水画,也是最接近于史载王维绘画风格的一件作品,但真伪仍有待考证。
这幅乡村雪景小品有宋徽宗赵佶题签“王维雪溪图”,极为珍贵。原为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所藏,列于董其昌题签的《唐宋元画册》的第一幅,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
3、李白:《上阳台帖》
李白《上阳台帖》,28.5×38.1cm,74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状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寥寥二十五字道尽了诗人拜访司马承祯途中惊闻高人已逝后的感慨。
《上阳台帖》是李白的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的传世墨宝。仅此一件的真迹自然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争相题跋,宋徽宗和清乾隆皇帝也在其列,所题字数甚至远超原文数十倍。
乾隆题
李白的书法不拘一格,行笔飘逸。元人张彦曾评价其“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得”。
宋徽宗赵佶跋文
这件珍宝两度流入内府,直至清帝退位时,《上阳台帖》才被溥仪带出宫外,几经辗转后被藏家张伯驹于乱世中购得。建国后,张伯驹将此帖赠送给毛泽东。由于立下了“凡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到的访外或各种礼品一律缴公”的规矩,毛泽东观赏后表示“连城之宝,不干归诸己手”,并将之转交给故宫博物院珍藏。
4、杜牧:《张好好诗》
杜牧《张好好诗》,纸本行书,28.2×16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唐代诗人留存的书法作品中,杜牧自撰自书的《张好好诗》无疑是篇幅最长的书法真迹,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目录。此诗虽非名诗,却详叙了一段湮没在时代风潮中的浮沉之世,全诗饱含深情,正应了杜牧“青楼薄幸”之句。
杜牧《张好好诗》
这件作品连诗并序在历经千年后仍能完好地留存于世,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5、王安石:《楞严经旨要》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纸本行书,29.9×119cm,上海博物馆藏
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享誉很高,但书法作品却如同他的变法一样极负争议,自古以来毁誉参半。若抛开政治斗争的因素,王安石的书法还是不乏欣赏者的,甚至吸引了不少后世的书法家临摹。关于其书法渊源的讨论也众说纷纭,黄庭坚曾总结道:“一则‘奇古’,二则不循法度”。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楞严经旨要》是王安石的行书代表作,也是其仅存的两件书法真迹之一。书法由笔底自然生发,似率意而作。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局部)
王安石的书法自成一派,虽名声成就不及“蔡黄米苏”,但若以开放的观念来鉴赏,其摆脱世俗审美模式的个性不失为一种独到的书法境界。
6、陆游:《自书诗卷》
陆游《自书诗卷》,纸本行草书,31×701cm,1204年,辽宁省博物馆藏
陆游的爱国诗词我们耳熟能详,其本人的“诗外功”——书法也是可鉴的。虽称不上书法家,但笔墨间流露的真性情倒也收获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喜爱。朱熹曾称赞其“笔札精妙,意志高远”。
陆游《自书诗卷》(局部)
放翁结交甚广,留世真迹不少,其中大部分为信札,而诗书俱佳的当属其80岁的归隐诗作《自书诗卷》,全卷书诗八首,是从友人处获赠毛笔后即兴所作。
陆游《自书诗卷》(局部)
引首有篆书“放翁遗墨”四字,末尾有元代诸位文人墨客三段长题,对陆游诗书翰墨至为推崇。
7、曾巩:《局事帖》
曾巩《局事帖》,纸本水墨,29×38.2cm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散文、书法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局事帖》是曾巩唯一的传世墨宝,是其被贬越州通判期间写给老乡的信件。全信124字,字字笔画清劲,抒写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境。
曾巩《局事帖》(局部)
这件流传有序的墨迹几经历代收藏名家之手,于1996年首次亮相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被尤伦斯夫妇以50.85万美元(约合451.9万元人民币)购得;2009年,作品第二次现身于北京保利秋拍“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并拍出了1.09亿元的高价;而后在2016年嘉德春拍中,这幅传世墨宝以2.07亿元的价格落槌,20年间增值45倍,可谓一字千金。
8、朱熹:《书系易辞卷》
朱熹《书易系辞册》,纸本行书,全册共14开,均36.5×61.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善写大字的书法家不多,而朱熹却恰恰相反,其大字书法远远胜于小行书。朱熹传世真迹较多,而唯有《书易系辞册》是存世仅见的大字墨迹。全册共102字,每行仅书二字,内容为《易经·系辞》的节句。
朱熹《书易系辞册》(局部)
朱熹的书法面貌鲜明,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该作品曾为日籍收藏名家林宗毅先生所藏,有朱熹名款及“定镜堂”印记。
9、韩愈:《白鹦鹉赋》
韩愈《白鹦鹉赋》,于潮州西湖畔景韩亭内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传世文章无数,但书法翰墨却十分罕见,如今只能通过碑刻来一睹韩愈的笔迹。完好保存在潮州西湖边景韩亭内的行草力作《白鹦鹉赋》,便是韩愈的书法珍品之一。《白鹦鹉赋》本是王维所作的唯一一篇骈文,而此作则是韩愈在被贬潮州刺史期间的手书碑刻。
现在,景韩亭已经成为旅游名胜,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欣赏这幅“遒劲洒脱,气势雄浑,纵横恣肆,洋洋大观”的千古名作。
10、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卷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卷,33.8×130cm,国家图书馆藏
这一珍贵的《资治通鉴》手稿残卷曾于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此段记载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历史的465字,是司马光留世的全部真迹。他的书法以正书和隶书为主,字体端劲有力,用笔提按分明,正如其忠直严谨的个性。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卷(局部)
有意思的是,这件被称为“幅纸三绝”的真迹并非《资治通鉴》的通行本,而只是初稿。由于原纸张写不下最后一段,司马光拿来好友范纯仁丞相写的信,直接接在后面并盖上接缝章,把信札原文划掉继续写大纲;而在卷尾的空白处,司马光竟还打起了“谢人惠物状”的草稿,以此谢绝他人的赠品。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乃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文豪们的书画作品不仅有诗情画意,笔酣墨饱,更有题跋与之相映成趣。不知欣赏完这些稀世真迹,大家能否从中领略到古代文豪们作品中的别样才思?
编辑、文/邓芸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