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桔松:美,是传递生命意义的一种有力的方式
作者:时尚芭莎2022-10-05来源:时尚芭莎
孩子们在美育上的进步,不单单是指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他们生命的拓展和精神的成长。
李桔松
文学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讲授“语文教育戏剧”等课程。
在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主持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出版有《如何阅读<水浒传>》等专著。
在“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研习营上,乡村教师们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纯粹而热切的渴盼,给李桔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来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可以说是中国乡村教育的接力者。有他们,中国的乡村教育才会有希望,乡村的孩子们才会有希望。”李老师说。
这位一直深耕于教育领域的学者,来自北京教育学院,他是学院的副教授,也是一名文学博士。李老师认为,乡村教师们并不“闭塞”或者“落后”,反而有着更加热诚的情感表达。“这或许是因为乡村的老师们更加亲近于自然、亲近于乡村、亲近于乡土吧。”
“我觉得‘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很有意义,它为孩子们的情绪抒发和表达都提供了能够学习和实现的场域。”李老师感慨道。这一项目为躬身于乡村的园丁们提供了修剪和培育花朵的工具,正如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学者,不断为乡村老师们带来教育戏剧法这样的新理念、新方法,吸收到新事物的老师们,再把这些理念、方法带回到乡村的土壤里落地生根,为乡村的孩子们创造一个不断进步的教育环境。
Q1芭莎慈善:美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李桔松老师:每一个人本身其实都是多面体,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还未形成完整的人格,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突破口来消解内心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普遍会低估美育的范畴和作用,认为美育只是画画,没什么用。其实,美育不只局限于“画画”的概念,且美育对孩子们的性格养成、精神世界的丰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经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美育就是礼节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人们的追求早已不是吃饱穿暖,在此基础上,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而美育正是精神追求的基石。只有认识美,才能够去发现美,进而创造美。所以美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处在人生起步阶段的他们。
李老师在研习营中,分享如何将教育戏剧法融入美术教育实践中
Q2芭莎慈善:您觉得在乡村推行美育的意义是什么?
李桔松老师:从中国的教育史来看,我们推行美育已经有非常长的时间了,民国时期的蔡元培校长就是推行美育的先驱之一。因为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中,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传递对生活的体悟、对美的感受和对生命自由的一种渴望。只有通过音乐、美术和语文等多元学科的共同熏陶,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这个进步不单单指的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他们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成长。
所以,“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把最紧缺的美育教室、美育教学资源带到了乡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美育空间,而且在推行美育的过程中,乡村的老师们也跟着孩子们同步成长,从而真正做到让美育教育在乡村“落地生根”。
老师们也跟着孩子们同步成长,真正实现美育教育在乡村“落地生根”
Q3芭莎慈善:您如何看待应试教育里的功利目标和开展美育之间的矛盾呢?
李桔松老师:这二者虽然是一个矛盾体,但也是一个共存体。目前来说,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而应试本身也是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从教育学来说,学习结束后肯定需要教学评价,这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判断标准。
主要问题在于,在寻求考试成绩这个结果的过程中,我们是沿着愉快的方式去追寻的,还是循着枯燥的方式去追寻的;我们是让孩子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去追寻的,还是压迫式地、强迫式地让他们去追寻的,真正的区别在这里。
因此,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应试,就不能进行教育戏剧这样的教学方式,而是我们必须具备开放的观念,让知识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把活动变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方式。这也是近几年,教育部一直通过颁布各项文件和政策所引导的方向。
我们的教育正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开始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学习,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讲授知识。比如,2022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首次增加了艺术课标,提到了教育戏剧的重要作用,同时音乐、美术等美育学科也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点滴的努力和微小的进步正在不断累积,中国的教育终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乐学、爱学。
老师们正在学习如何用身体语言,演绎戏剧魅力
Q4芭莎慈善:作为专家教师,您觉得应该为乡村教师做什么?
李桔松老师:作为老师们的培训者,我们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最终还是需要老师们把这些理念和方法,带回乡村,带进课堂,运用到他们的教学中,再结合他们自身积累的乡村教育经验,让这些理念和方法真正地落地生根,发展成能够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适用的教育方法。
这些来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接力者。有他们,中国的乡村教育才会有希望,乡村的孩子们才会有希望。
李老师希望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带回乡村,带进课堂。
Q5芭莎慈善:您这次给乡村教师带来了戏剧教育法,这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广泛运用,但国内乡村师资普遍短缺,这种方法在我们的乡村教育中能否具有同样的生命力?
李桔松老师:自从教育戏剧法进入中国后,大家一直在不断尝试。与西方的教育戏剧法不同,国内的老师更多地是把这种方法与自身的课程相结合。对于乡村地区,这种教育戏剧法恰恰能够有效地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因为很多乡村小学老师都是负责教授多门课程,比如说语文老师还需要负责音乐课、美术课,横跨不同学科,所以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现在《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跨学科融合,而教育戏剧正是跨学科实行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育戏剧法里有非常多跨学科的案例,只要老师愿意学、肯去做,将这样的方法真正落实到课程中去,一定会对乡村的老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Q6芭莎慈善:这一次和乡村教师面对面接触,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李桔松老师:可能很多人会对乡村教师存在一些“比较闭塞”、“比较落后”的刻板印象,但在今天培训课程中,我看到老师们迸发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善于运用各种资源来服务教学的能力。而且,他们还拥有更加纯粹、热情的情感表达。这或许是因为乡村的老师们更加亲近于自然、亲近于乡村、亲近于泥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他们的情感可能更加丰富。
这些乡村教师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这种对新知识和新教学方法的渴求,会带着他们在今后的教学路上走得更顺畅、更宽广,也会为我们的乡村教育、为乡村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助力。
李桔松老师与参加研习营的老师们合影留念
❤️
凝心聚爱
美育未来
监制:CY
责编:哲Zhe
撰文:杜晓彤
排版: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