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角色坏到极致,不可以吗?
作者:时尚芭莎2023-10-23来源:时尚芭莎
女性角色坏到极致,不可以吗?
在威尼斯万圣节的异国风情和鬼魅氛围中,大侦探波洛又回来了。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波洛系列”的第三部电影《威尼斯惊魂夜》上映,尽管影片评价褒贬不一,但杨紫琼的演出却是公认的亮点。
杨紫琼在今年缔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61岁的她凭借《瞬息全宇宙》横扫全美电影奖项、捧回第一座亚裔女演员的奥斯卡小金人,如今她已是电影界的超级偶像。《威尼斯惊魂夜》是在杨紫琼拿奖后,我们首次能在大银幕上欣赏她的精湛演出,海内外大部分的观众都是为了她走进影院的。
▲《威尼斯惊魂夜》(2023)
电影改编自阿加莎小说《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杨紫琼饰演一位自称能与鬼魂沟通的灵媒,虽然不是主角,但却每一个镜头都释放着影后的能量。
灵媒在暴风雨夜发狂的招魂仪式让人直呼过瘾,她红着眼眶诉说战争时期的经历又扣人心弦,还有她充满智慧地向波洛讲解「灵媒」和「侦探」的相通之处——都是为了死去之人诉说未竟之事。这也点醒了波洛不再逃避责任,重拾自己的侦探事业。
在波洛的无神论世界观里,杨紫琼凭借不可置否的表演技巧和森肃之气,撼动了这个世界的根基,如果没有她的参与,整部电影将会黯淡许多。
虽然杨紫琼饰演的灵媒,是汲取阿加莎小说灵感再创作的新角色,但她身上独有的危险又神秘莫测、野心与智慧并存的气质,倒是颇有阿加莎笔下那些女子的神韵。
▲灵媒雷诺兹(杨紫琼饰演)
《威尼斯惊魂夜》(2023)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写作生涯中创造了大量女性角色,其中有很多正面的女英雄,也不乏危险的“致命女人”。这些形象在传统男性侦探小说里相当罕见,但阿加莎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却一直被评论界所忽视,有的观点将她归入到了落后的行列。
不酷不飒的女侦探为什么大受欢迎?
坏到极致的女人,我们为什么恨不起来?
阿加莎笔下那些非典型女性形象,在今天看来过时了吗?
阿加莎创造的两位赫赫有名的侦探形象,一位是大胡子波洛,另一位便是马普尔小姐。
马普尔小姐在侦探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她的形象相当不寻常:首先她既不年轻也不貌美,她对恋爱没什么兴趣,更不曾走入婚姻,平日就在乡村住宅里织毛衣,照料自己的花园,被周围人称作“老处女”;其次她从未受过正规的犯罪学教育,完全是一位兴趣使然的“业余”侦探。
▲马普尔小姐
(2004-2013年间由杰拉尔丁·麦克伊万饰演)
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小老太太,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男性作者的侦探小说里,更遑论成为主角,因为她是如此的“缺乏魅力”。然而阿加莎却让这个小老太太,成为了文学史上凤毛麟角且大受欢迎的女侦探。
阿加莎对于当时的女性处境有着本能的感知,这种感知自然倾注到了马普尔小姐身上。马普尔因为「女性」「年老」「业余」的三重标签,常常被人轻视,没有人相信一个织毛衣的老太太能在谋杀案的侦破中发挥多大的效用。但马普尔却将这些刻板印象转化为她的最佳伪装,当她一边织毛衣一边与嫌疑人闲聊时,对方很容易在轻视中露出破绽。
在小说世界里,马普尔小姐的另一个负面标签是「爱聊八卦」,这也是个很容易贴在女性身上的标签。但有趣的是,马普尔再次将负面印象转化为了高效的侦查手段。
马普尔的强项并不是像福尔摩斯一样精通演绎法,而是她对于人性敏锐的洞察力,正如书中描述的——“她看似一位维多利亚时代女子,却洞悉人类堕落的所有深度”。这种能力恰恰是来源于她的“闲聊”,她关心周遭的人事物,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羁绊,也因此她总能最准确地厘清人物关系,猜出作案动机,一次又一次地侦破连专家都束手无策的案件。
最后连苏格兰场老局长都说:“你要记住一个爱织毛衣和种花的老太太,她比任何探长都高明,她不仅能告诉你以前可能发生过什么,事实上发生了什么,还能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
▲马普尔小姐
(在1984-1992年间由琼·希克森饰演)
马普尔身上诸多打破成见的反差,亦是对女性形象和能力的正名,虽然谦虚的马普尔小姐不曾大声疾呼,但她的每一次行动都在说明一件事——不要轻视女人。
从侦探小说到黑色电影,女人有两种固定角色,那便是「受害者」与「红颜祸水」。前者总是美丽、纯洁、羸弱,被凶残地杀害或者在危险中等待救援,后者总是性感、魅惑、狡猾,让男人为之倾倒并落得惨痛下场。
阿加莎却从不局限于将女人描述成这样的被动角色,她创造充满正义感的女侦探,也创造心狠手辣的女罪犯,她不避讳地挖掘女人潜藏的恶,也不吝啬地赋予女罪犯智慧与魄力。
▲杰奎琳-《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说到阿加莎笔下的女罪犯,必定绕不开《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杰奎琳。杰奎琳的父亲因为婚外情离开了家,母亲在金融股灾中倾家荡产,杰奎琳想要钱,于是她把目标锁定了自己的富商好友林内特。她联合男友西蒙上演了一出迂回的情感大戏,又引导所有人以为她是直接凶手,还制造了各种假象误导侦探。
直到真相揭晓,其实表面最爱林内特的西蒙才是凶手,而杰奎琳是犯罪主脑,西蒙只是她的演员,执行这个处心积虑的谋杀剧本。阿加莎展示了当女人想犯罪时,她可以有足够的野心和计谋来完成这一切。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
在阿加莎的另一部经典《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凶手并非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罪犯中有男有女,各司其职,他们在行刺时没有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别。犯罪主脑是一位年长的女性,她想为多年前被黑帮残忍杀害的孩子报仇,愤怒和悲伤让她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寻求正义。阿加莎在作品中对凶手的描写几乎是一视同仁的,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男女平等视角。
阿加莎擅长描写众生相,在她的侦探世界里,我们还可以遇见形形色色的女人。
▲奥利弗夫人-《威尼斯惊魂夜》(2023)
奥利弗夫人,在“侦探波洛系列”里的存在感仅次于主角,《威尼斯惊魂夜》中也有她的身影。她是一位侦探小说家,也是波洛的好友,她有一股强烈的冲劲,对案件的判断依靠直觉,但往往这些直觉能够帮波洛打开思路。她还常常犀利地吐槽警探没用,坚信苏格兰场最好由女人来管理。
▲莱蒙小姐-《大波洛侦探》(1989-2013)
波洛的秘书莱蒙小姐,外表朴实无华的中年女子,崇尚效率且工作从不出错,波洛讨厌她的外表,却又不得不承认她的能力——“她提出的任何值得注意的事情通常都值得注意”。莱蒙小姐精通所有领域,喜欢整齐的办公室和文档归类,梦想是有一天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归档系统。用如今流行的MBTI话语来说,莱蒙小姐就像一个可爱的INTJ 。
▲露西小姐-《命案目睹记》(1987)
年轻的露西小姐,牛津大学的数学第一名,但却不想当薪资低廉的学者,她喜欢钱并且擅长赚钱,她愿意尝试任何工作,即使是煤炭运输,但她不想被绑在一个岗位上太久,哪怕是重金聘请她也不行,因为她更享受在工作之余利用空窗期来出门旅游,她还出色地完成了马普尔小姐委托她的卧底工作。露西小姐是如此潇洒、自由、独立,纵使放到今天来看,她也有着当代女性所向往的品质。
阿加莎创造了大量正面或反面的女性角色,有的较为传统,有的较为反叛,这些角色是否带有明确的女性主义创作意识,也许是一个让评论界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其实最值得从性别视角去发现的,是躲在这些角色背后的小说家本人。
▲阿加莎·克里斯蒂童年照(1897)
阿加莎是个成长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子,她的妈妈坚信女孩不应接触书籍,因此阿加莎在八岁前都不曾看书,也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完全是后期靠着自学和对写作的热情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帝国。
在阿加莎之前,推理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大多为男性,因为它冷峻、理性、现实的文学风格,恰好符合当时人们对于“男性气质”的理解。但阿加莎就这样兀自站了出来,打破所有人的思维定势,她在写第一本推理小说时,甚至没有怀疑过女人是否适合涉足这一领域。她只是不停地书写,用一本接一本的新作创造销量奇迹。正如她笔下的马普尔小姐打破了男性对侦探身份的垄断,阿加莎也用她的书写打破了世人对于女性作者的想象。
阿加莎偶尔会借她笔下的奥利弗夫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声音,特别是关于文学的部分,比如奥利弗夫人喜欢独自写作,她说:“一张桌子、一台打字机、一杯黑咖啡、一堆苹果,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荣耀的孤独的幸福!”
维多利亚时代并不鼓励女子享受孤独,她们被教育服侍男性,如果女人公开发表作品或因付出劳动而获得报酬,那么会是一件被人耻笑的事情。阿加莎的行动在实际意义上对抗着这种教育,写作就是她的武器。
当然,阿加莎的写作也会带有时代烙印,比如她描写了女性之间强烈的爱,但却尚未能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比如她描写其他种族时会带有偏见,以至于现代的编辑们需要修饰掉一些冒犯性词汇后再出版。这些在今天看来的确已经「过时」。
事实上,没有人能在一百年后仍然保持正确,即便是今天最先进的思想,在百年后也可能显得「过时」。而我们不应害怕过时,因为过去的作品过时了,恰恰说明人类社会进步了。阿加莎作品中仍有很多「适时」的内容,比如社会对女性的年龄和职业偏见,这些内容更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过了一百多年世界还是这样?
与其将百年前的阿加莎套入现代女性主义的审核标准,不如坦然直视她身上同时存在的进步与局限,正如她笔下的女性角色们,可以是可爱的、可敬的、可恨的、可怜的,重点是她们是多面的。
我们赞颂女性的美好品质,但亦不能把女性悬置在一个永远只有美好品质的假象之中,拒绝人性里的复杂与幽深,这其实也没有把女性作为人来看待。
阿加莎创造了如矿山一般丰富多样的女性角色,她欣赏女人最光明的聪明才智,亦凝视女人最阴暗的欲望。阿加莎本人则毋庸置疑地,以女性书写的姿态站立在历史书页中,供后世喜爱或反思。而我们,始终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
文/老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