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ZAAR

大结局男女主去隐居了,请问可以带上我吗?

作者:时尚芭莎2024-01-09来源:时尚芭莎

大结局男女主去隐居了,请问可以带上我吗?

大结局男女主去隐居了,请问可以带上我吗?

我们的电视剧,结尾常常是男女主从此远避朝堂,一起隐居在世外桃源,从此过上了神仙眷侣的日子。

即便不是大结局,在山野中逍遥自在的日子也会是男女主最快乐的回忆。
哦,哪怕一个人,也可以隐居。
《云之羽》剧照

可见,我们对于“大团圆”的理解,光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不够,我们的男女主还要彻底远离喧嚣的世事,去山清水秀的地方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

可是为什么呢?继续建功立业、搅弄风云不好吗?

我们的隐逸文化由来已久。 

早在尧舜时代,就有一位叫许由的隐士。他以才闻名,尧帝甚至想把天下让给他,但是他拒而不见。尧帝想给他别的官职,他还专门跑到河边洗耳朵,表示不让这些话流进耳朵里。


如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许由的传说和诗篇,一说这就是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的隐士。

而后世这种不愿出仕的隐者,多半是因为朝局动荡,失去了信心,所以宁可寄情于山水之间,不问世事。

严光画像
*东汉著名隐士,曾是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刘秀后多次邀请他入朝,他都拒绝了。严光以狂傲闻名,传言曾经将腿放到刘秀肚子上呼呼大睡,以示对仕途无意。

还有许多隐者,出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和人生境界。有些隐者一生都未曾为官,淡泊名利,但是在诗书画上却有流芳千古的名作,他们的高风亮节也为后来者怀念。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典故“梅妻鹤子”,正是来自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林逋。他终身不仕不娶,隐居在西湖边上,醉心于诗画,后世称他“和靖先生”。 

《林和靖图》南宋·马远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隐居早就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分支。

明朝的一个中秋之夜,著名画家陈洪绶和友人在西湖边饮酒,酒酣耳热之时,他提笔作下了《隐居十六观》赠予友人。

这组画卷,每一幅都以一位名士为主角,或虚或实生动刻画了他们的隐居生活。

酿桃

*即酿造桃花酒

醒石
*醉卧在石块上,得以天地为枕席的意趣 
问月
*与月谈心,邀月入怀

在这些画作中,古人的隐居生活每日都是与诗酒为伴,怀抱清风朗月,恣意徜徉在山水之中。这也符合我们从小在语文课本中学到过的隐士生活。 

《渊明醉归图》明·张鹏 

但其实隐居生活也是分段位的。所谓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即便只是一个“隐”字,也被践行出了许多不同方式。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明·马轼 

我们都熟悉的陶渊明便是隐于山的代表,他的诗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田园画卷。但地理上已经远避朝堂,当然也更容易不被打扰。可如果身处喧嚣,还能保持内心清净,那就比较考验定力和耐力了。 

朝隐的代表人物就是汉武帝时的名士东方朔。根据史料记载,东方朔曾经在一篇自荐书中介绍自己的身世:从小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长大,身高九尺,才华过人。他博闻强识,博览群书,一腔热血希望能建功立业。 

《大汉天子》剧照图 

但是他的政治抱负却屡屡受挫,尽管颇得汉武帝的赏识,他却并没有什么作为。心灰意冷的东方朔产生了隐逸的想法,但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并不打算归隐山林,而是要隐于朝堂之中。 

《大汉天子》剧照图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东方朔有一个大杀器:他是史书认证的段子手。相传他言辞诙谐,机智幽默,经常逗得汉武帝捧腹大笑。所以他后来即便不再做官,汉武帝也把他留在身边,他可以时不时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又不用担心会引来杀身之祸。 

《东方朔偷桃图》明·吴伟
*相传西王母降临在汉武帝的寿宴,携带了七枚仙桃作为寿礼。看到东方朔的时候,西王母指着他说,东方朔在天上为仙时,曾经三次偷过她的仙桃。后传东方朔寿至一万八千岁,被拜为寿星。偷桃图由此也有了祝寿之意。 

东方朔对汉武帝的言行产生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如今众说纷纭。但是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归隐在朝堂中,不再攀登仕途,又能继续辅佐当局者,是真正的“朝隐”大家。

其实,谁不想隐居呢?不问世事,优哉游哉,游山玩水。每个周一上午都是我隐居意愿最强烈的时候:好想卖掉房子和公司,不顾一切朝山野奔去。
可惜房东和老板不答应。
那么那些隐居的古人是靠什么生活的呢?毕竟人可以不工作,但是不能不吃穿住行。古人又不能work from home,他们的收入从哪儿来呢?
下面,让我们再度请出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完整探索过的陶渊明老师。
对于大部分归隐田园的隐者来说,农耕是最方便也是最可靠的收入来源。但单凭这一项,其实并不足以养活自己。毕竟陶老师也曾写下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去来兮辞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明·马轼 

实际上,作为名门之后,陶渊明的曾祖父陶范曾经官至太守,所以是积攒了下些家底的。陶老师本人虽然以隐士身份名垂青史,但他的一生也曾经四次出仕为官,也赚过俸禄。 

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就是从这而来。然而,五斗米其实也只是陶老师一天的收入,从当时的平均水平来看,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了。 

《归去来图》卷(局部)  明·陈洪绶 

陶老师还有一群时常接济他的好友。相传著名文学家颜延之,曾经在一次拜访之后,给他留下了足足两万钱。而陶渊明转身就送去了酒馆,立刻实现了美酒自由。

《陶靖节遗像》卷(局部)明·李翠兰

在这里,我们能看出两件事:1. 真的想毫无牵挂地隐居,还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2. 如果是靠自己劳作来自给自足,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归去来兮图·临清流而赋诗》明·李在

隐士们还有个传说:他们虽然远避朝堂,但对天下之事依然洞若观火。例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就有“不出门而知三分天下”的才名。

《三国演义》剧照在信息交流并不发达的古代,隐士们又是如何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的? 

这里需要再度纠正一个观念:隐士们隐的是朝堂,而不是完全没有社交。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期间,一直都结交天下名士,他们很多都在朝为官。他的岳父黄承彦也是当地名流,四通八达的关系网让诸葛亮虽然不在朝堂,却对政事了如指掌。他的“隐居”只是韬光养晦,等待机会,一鸣惊人。

《三国演义》剧照 

很多隐士其实也是大e人,例如竹林七贤。这七位魏晋时期的文人,每天相聚于竹林之中,饮酒、吟诗、作画、抚琴。他们年龄差距很大,政治立场也不同,但还是能聚在一起,成为后来影响深远的“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图》清·冷牧 

所以,隐士们虽然天高皇帝远,但只要有心,他们还是可以眼观八方、耳听六路。 

《桃花源图》清·黄夔

尽管隐逸文化自古绵延不绝,但古代隐士多半还是因为无法实现理想,心灰意冷才远走高飞。在生活方式极度丰富的今天,也有许多人厌倦了都市,开始向往田园牧歌的生活。

但古代隐士们的生活也并非只有阳春白雪,即便归隐田林,也要面对柴米油盐。我们所谓刻在基因里对隐居的向往,其实更多是对那种纯粹轻盈、心无杂念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所以,隐居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虽然是一种看似可行的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只要能守住一片心灵净土,桃花源随时都在脚下。

左滑动进入下一篇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时尚芭莎 时尚芭莎 TA 的主页
下一篇 上一篇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