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人“情伤”,再让女人崛起,《繁花》成功了吗?
作者:时尚芭莎2024-01-19来源:时尚芭莎
让女人“情伤”,再让女人崛起,《繁花》成功了吗?
“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王家卫的《繁花》成为2024年的开年大戏,不仅有上海话的吴侬腔调,更有上海女人的百花齐放。
除了汪小姐、玲子、李李三位女性主角,还有菱红、卢美玲、小江西、敏敏等一众配角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王家卫的女性群像”也成为《繁花》的一大看点。
从铁饭碗辞职自立门户做外贸的浦西明珠汪小姐,从依附宝总到独立重开饭店的夜东京老板娘玲子、从异乡空降黄河路名声大噪的至真园老板娘李李,编剧似乎都让她们在崛起之前经历了一次重大伤痛,与男性角色关系的破裂和分离密切相关。
而现实真如影视戏剧化一般,女人非要经历一次情伤才能崛起吗?如何不让亲密关系成为女性独立路上的绊脚石?
《繁花》中的女人们 ,似乎也给了观众不同的人生启示。
剧中的玲子和汪小姐出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编剧给了她们全然不同的脚本,汪小姐代表“新时代女性”的态度,而玲子代表“旧脚本”下的女性缩影,她们在新与旧的脚本下,是如何完成女性的独立与自我成长的?
汪小姐是黄河路上一抹亮丽的风景线,习惯穿红色套装,逢人礼貌打招呼,说话“咋咋呼呼”、做事风风火火,像个小太阳一样能量十足。
汪小姐是国家单位外贸公司的员工,因为工作关系和宝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却也因为工作身份无法将友谊更近一步,为了和宝总在一起,汪小姐差点冲动辞职,结果还没来得及辞职反被同事陷害,下放到基层做苦力。
汪小姐犯了很多职场新人的错误,那就是把公司和自己混为一谈。离开了27号和宝总的汪小姐,在黄河路上毫无立足之地,甚至连定个包间的面子都没有,最终以宝总出面并替她挨了巴掌收场。
可汪小姐偏偏没有向现实低头,反而越挫越勇,调查结束后,她没有按照最理性的路径回到27号这个铁饭碗,这个坚实的码头,而是选择从27号辞职,自立门户,开始了创业之路。
剧中,伴随歌曲《光辉岁月》响起,汪小姐从零开始,与宝总划清界限,一句“我是我自己的码头”,撼动无数观众。
汪小姐和宝总的“分手”,意味着她两个层面的成长——
一是因为宝总替汪小姐挨了一巴掌,汪小姐终于不再像传统偶像剧里流泪问疼否的刻板套路,她当然也感动,但对她更重要的是,这事关自己的尊严。她说以后要替宝总把这巴掌讨回来,这哪怕对宝总不重要,但对她自己很重要。这一刻,汪小姐的事业虽然还是一个大写的零,但她和宝总的关系是平视的自我尊重,也正因为如此,她更要和宝总划清界限,靠自己的实力闯荡江湖。
二是出事前,汪小姐不畏阻力的表白,宝总没有接住,她在排骨年糕店苦等几个小时,宝总没有赴约,她就明白了这段感情里并不是自己以为的两情相悦、双向奔赴。你若不愿,那就作罢,新时代女性汪小姐拿得起,也放得下!
与新时代脚本下的汪小姐不同,玲子似乎是旧脚本下的女性缩影,她信奉的是“男人的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所以才总是想方设法地向宝总“敲竹杠”,以此来确定自己在宝总心里的位置,更是以一种“家里人”的姿态帮宝总挑礼物哄汪小姐开心。
三年前机缘巧合之下,还不是宝总的阿宝在日本邂逅了银座的服务员玲子,玲子的举手之劳竟然换来了“当上老板娘”的兑现。
宝总把夜东京送给了玲子,玲子收下了;在汪小姐创业开公司时,宝总也买了一辆凯迪拉克送给汪小姐,却遭到了拒绝。这就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性格做出的不同选择。
玲子在银座见惯了风月场上超过平等关系的“礼物”,对这份礼物不误会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玲子三年,没有好好经营夜东京,却一笔又一笔地“坑”宝总的钱,因为她和所有未觉醒的女性一样,存了一颗依附之心。
决心重拾事业后的玲子对李李说:“如果不是没有办法,没有哪个女人想出来做老板娘的。”这是一句非常具有局限性意义的觉醒——
觉醒在于玲子意识到自己不再依附宝总,要真正做老板娘了,而局限性在于玲子不像汪小姐一样受过良好教育、有原生家庭托底,所以做不到一开始就认定“我就是自己的码头”,反而是觉得自己“被逼上梁山”。
玲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残酷的契机,珍珠耳环事件引发她与朋友、宝总“撕破脸”,让她认清了现实,终于不再自欺欺人。
汪小姐和玲子虽然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都犯过相似的错误,那就是对关系的误读。
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原生家庭兜底,玲子漂泊异乡三年鞠躬端盘子养活自己,想要靠着一棵大树,停进一个码头,也许是一种寻求安全感的本能。
现实让她明白,宝总是宝总,自己是自己,自欺欺人只会让自己尊严扫地。
汪小姐不曾主动依附于任何人或者组织,她一直以为自己在黄河路上拥有一席之地,但她不知道,别人对她的尊敬和27号、宝总都紧密相关。
现实让她明白,公司是公司,自己是自己,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赢得尊重。
剧中两位女性搞事业都伴随着和男主角的“分手”,现实生活中,女性的自我独立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断情绝爱”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舒婷《致橡树》
影视剧中为了强化戏剧冲突,经常让女性角色的事业的崛起伴随着感情的破裂,但现实生活中,精神独立并不是和亲密关系冲突对立。最好的亲密关系,或许就是舒婷《致橡树》中描述的,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
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很容易体会和理解,但亲密关系中的独立如何保持,却显得抽象难懂。美国心理学家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提到与之相关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
“社会交换的微妙理论之一的‘较小利益原则’,这一观点认为:较少依赖于亲密关系的伴侣在关系中拥有更大的权力,或者说,当理想的亲密关系结束时,失去较少的一方会居于主导地位。”
如何做到关系结束时成为失去较少的一方?或许经济独立永远是最坚实的底气。
王家卫在谈及《繁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时说:“上海女人的底气,主要来自她们是全国第一批经济独立的半边天。
《繁花》里玲子说自己是“被逼上梁山”,汪小姐则有点像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如果说玲子重启事业是为了“保留”尊严,那么汪小姐从零创业则是为了“赢得”尊严。没有谁比谁更先进、也没有谁比谁更容易,她们都是在各种故事背景下完成了自我突破!
《亲密关系》中还有另一观点是:
“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认为,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新奇的活动、新才能的发展和新的思想观点的获得,都具有内在的满足性。”
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是形成精神独立的有效途径,自我延伸并不是为了取悦伴侣,却能在亲密关系中有意外的收获。
为什么开始搞事业的玲子如此迷人?她专注菜品的创新、事无巨细地关注装修细节、热情招呼每一位客人,因为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新的生命力量,不同于依附宝总时的忸怩,重拾事业的玲子穿着正式的厨师服,整个人都变得笔挺了。
汪小姐也是如此,虽然被下放到基层辛苦邋遢,却丝毫不影响她的能量场,每一天她都像个元气少女迎接新的挑战!搬货物、敲钉子、学电焊,每一项都好像不属于黄河路上汪小姐的技能,却毫不违和地展现了她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经常谈论“女性独立”,却鲜少有人说“男性独立”?因为就像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的: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背景”,有人像汪小姐一样受过良好教育,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主体性,也会有人像玲子一样曾被“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
所谓“闻道有先后”,女性的成长没有统一模板,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不依附于任何人、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突破自我的局限,就是最大的成长。
*图源网络
文/刀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