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ZAAR

李东田:造型之上,时代浮影

作者:时尚芭莎2025-04-02来源:时尚芭莎

李东田:造型之上,时代浮影

李东田:造型之上,时代浮影



说到中国时尚圈,你可能会先想到那些光芒四射的设计师或者T台上的超模。但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不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却在中国时尚史举足轻重的人。


他是中国第一批职业造型师之一,也是无数明星和模特背后的“造型魔法师”。从章子怡、吕燕再到刘雯,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像在时尚这张白纸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要在中国时尚圈里找到一个见证时代变迁的造型师,李东田一定是绕不开的名字。


他不仅是中国最早一批职业造型师之一,更是无数明星、模特、设计师背后的塑造者。从电影到时尚,从镜头前的惊鸿一瞥到舞台上的定格瞬间,他的作品构建了中国时尚的视觉体系,也在时代的美学变迁中,留下了自己的笔触。





我们的对话,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回到了那片还未开垦的时尚荒土。当时的中国,时尚行业刚刚冒出星星之火,远没有形成如今完整的产业链。没有时装周,没有社交媒体,甚至连“造型师”这个职业都没人听说过。想捕捉流行,只能靠海外杂志的只言片语,或是电影海报上的模糊影子。李东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带着好奇和勇气,踏进了这片未知。


“90年代初的中国,造型师这个职业几乎没有被提及。”李东田回忆起自己的起点,声音里藏着些许感慨。那是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即时更新的趋势参考。“今天你可以打开手机,看全球的时尚趋势,但在当时,我们只能依靠有限的杂志、电影海报,甚至是凭空想象。”




回溯李东田时尚生涯的起点,依然有迹可循。他没走寻常路,一上来就从电影造型入手。电影片场狭窄的化妆间里,空气中混杂着发胶和粉底的气味,导演的喊声穿过薄薄的墙板。


那时候,李东田为片中的角色设计造型,从发型到妆容,再到服装搭配,每一处细节都要贴合人物的灵魂。“电影的造型,最重要的是符合角色的需求,而不是迎合潮流。”





在《红粉》《雷雨》等作品中,他学会了如何让光影赋予发型层次,如何用妆容传递情绪。这种对人物的深刻洞察,后来也成为他走进时尚圈的底气。






这种从片场淬炼出的敏锐直觉,并未因舞台转换而褪色,反而化作他创作的火种。正是这种从人物出发的创作思维,让他在一片千篇一律的“流行”喧嚣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时尚不只是穿衣打扮的表面功夫,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对身份的诠释。造型师的责任,不仅仅停留在打造一张好看的脸,而是要为人们点亮一种表达自我、映射时代精神的可能。”他说,那是一个潮流更迭如潮的年代,而他早在那时就明白,真正的造型师,不是复制潮流,而是创造符号。




“从电影到时尚,最大的区别是,时尚造型更加即时、短暂,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塑造完全不同的形象,而电影造型则更强调连贯性和可复制性。”他说,电影让他懂得如何赋予形象生命力,而时尚则是将这份生命力浓缩为刹那的光芒。







时间来到21世纪初,街头霓虹初亮,杂志摊上多了几本光鲜的封面,中国时尚圈像一颗含苞待放的花蕾,迎来了第一场属于自己的风暴。


那会儿,大家还觉得“美”就得是大眼睛、高鼻梁、瓜子脸,跟西方审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吕燕的出现,像一记重锤,把这套标准砸了个粉碎。


高颧骨、单眼皮、厚嘴唇——吕燕的长相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可偏偏就是这种“非主流”的脸,成了国际T台上的爆款。





李东田至今记得初见吕燕时的震撼。“当我第一次看到吕燕,我就知道,她不一样,她能代表一种新的可能。”他说,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力量——亚洲面孔的美,不必迎合外界的定义,也可以惊艳世界。“她的出现,让我们正视了亚洲面孔的多元性,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另一种美。”





吕燕的闪耀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中国时尚美学破茧成蝶的缩影。那时的城市夜晚,霓虹渐亮,T台的脚步声开始响起,本土设计师和造型师像春芽般冒出头,中国逐渐织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学图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时尚圈依然深受经典美学风潮的影响,那是一个张扬与优雅交融的时代。从刘晓庆、潘虹的浓眉红唇,到巩俐、王菲的独特气质,女性形象既鲜明大胆,又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审美印记。然而,这些风格仍带着西方美学的影子。可到了 21 世纪,觉醒的风吹过,这片土地开始卸下外来的定义,用自己的笔触勾勒风格。




包括现在大家常常称呼发型师为 “Tony老师”,殊不知,这个“Tony”正是李东田的英文名,他的名字早已融入行业血脉。


从那以后,他在镁光灯的边缘,挥洒才华,为周迅、章子怡等大咖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瞬间——比如2011年章子怡《时尚芭莎》封面那抹复古惊艳,柔美中透着攻气,也带着“东田造型”,把中国造型的水准推向亚洲的巅峰。





“我们从没有‘秀场文化’,到建立自己的时装周,再到本土品牌影响全球,造型师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造型师不只是“化妆”的匠人,而是用一剪一刷,为时代刻下符号的造梦者——以杜鹃为主角的《祖国万岁》系列,红透一时,就是他与摄影师陈漫联手打造的经典。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懵懂,那新世纪就像一扇窗被推开,微风拂过,中国时尚行业终于敢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城市的夜色里,秀场的灯光亮起,这场变革不只流淌在设计的线条中,更深深刻进了审美的灵魂。


而这一切,离不开李东田和“东田造型”在后台灯光下的默默耕耘。“我们所坚持的结构性、立体感、质感表达,使得中国造型行业在亚洲地区的专业性超越了日韩,成为引领者。”他眼里闪着光,坚信造型不只是美的点缀,而是中国文化站上世界舞台的底气。




从模仿到自立门户,中国美学在这片土地上迎来了蜕变的曙光。“东田造型”像一所时尚界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时尚新血——从李宇春到周冬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有它的影子。



如今,巴黎的T台上、纽约的镜头前,中国造型师、设计师、摄影师的身影越发清晰。他们脚下的路,正是李东田多年前,在那片尚未开垦的时尚荒野里,用汗水和信念种下的种子。





如今,科技的风暴席卷而来,势不可挡,屏幕的光影交错间,整个行业被推入一个全新的舞台。社交媒体的热潮、短视频的快闪、AI绘出的幻影、虚拟模特的步伐、沉浸式秀场的梦境……这些新兴的浪潮,像无数双手,重塑着美的传播路径。


造型不再只是T台上的惊鸿一瞥,或杂志封面的定格瞬间,它如水般渗入数字世界的每个角落,重新勾勒“风格”的边缘。





信息时代像一扇敞开的窗,机会如风扑面而来,可流行却也像烟花,转瞬即散。今天的世界,屏幕每刷新一次,就有新趋势破土而出,审美的轮盘转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快。


昨夜还席卷网络的风格,今晨可能已悄然退场,下一秒就被新鲜的潮流覆盖。但李东田站在这喧嚣中,眼里透着沉静。“迎合趋势,会让个性消失,而真正的造型师,应该创造趋势。”他说,面对AI技术的冰冷挑战,他依然相信人类的那抹温度无可替代。“AI可以生成影像,但它无法理解个性。真正的美,是关于人的,是关于情感的。”


技术像一把锋利的剪刀,裁出造型的新模样,却剪不断它的灵魂。行业的脚步从未停歇,跑道上风声呼啸,可有些东西始终如磐石般屹立——造型师的敏锐直觉,美学的独特光芒,还有对人物气质的精准雕琢。



从电影造型到时尚ICON,从行业先行者到时尚界导师,李东田的每一次出手,都在中国时尚造型史上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美没有边界,但总有人要画下第一笔。而李东田,正是那个执笔的人。



出品人/沙小荔

监制/宁李Sherry

责编/Cici

采访、文字/申

图片提供/李东田

设计/JLdesign温加林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时尚芭莎 时尚芭莎 TA 的主页
下一篇 上一篇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