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资深观众,曾经我一直有个困惑:为啥男女主总这么爱在元宵节逛灯会呢?从审美角度,朦胧灯光照到这些俊男美女的脸庞上,再加上一点拉丝眼神,氛围感直接拉满。所以,一见钟情、暗生情愫总发生在灯会上一点也不奇怪。但是除了视觉原因,元宵节和爱情之间,还有什么别的联系吗?或者,是不是只知道吃汤圆猜谜语的我们,一直以来都误会了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因为古时把正月称为元月,夜晚称为宵,元宵节就是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早在司马迁修订《太初历》时,就已经把元宵节定为一个重要的节日。随后的历朝历代,元宵节的民俗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假期越来越长,唐朝时规定元宵节放假三天,到了宋代更是达到了五天,堪比一个黄金周。元宵节场面盛大,普天同庆。在这天朝廷会取消宵禁,男女老少,都可以恣意出门游玩,甚至彻夜不归。大街上张灯结彩,人们走在街头摩肩擦踵,通宵达旦,这一天成为了一个官方的“狂欢”节日。元宵节的“灯”更是古代不可多见的奇观。我们今天有个形容烟花的成语“火树银花”,正是出自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的奇景在历史上并不只是个比喻,而是真实存在过。史书《明皇杂录》记载了唐玄宗时期的盛况:“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正月望夜,上与叶法善游西凉州灯烛数十里,俄顷还,而楼下之歌舞未绝。”这便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太上玄元灯楼”的原型,一个流光溢彩、如梦如幻的唐朝“摩天轮。作为为数不多可以光明正大出门游玩的日子,上元节到处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游乐场。花好月圆夜,两心相爱心相悦。这片欢乐的海洋,给浪漫爱情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在古代,女子们出门的机会少之甚少,更别提相看未婚异性了。所以,元宵节几乎是一年之中少男少女唯一一次光明正大相识相知的机会。《星汉灿烂》里三位男主角都是在上元节灯会中对女主角程少商一见倾心。元宵节这天,有官方背书,有圆月助兴,放眼望去都是风景,俯拾即是诗篇,在这样的氛围下,爱情的萌芽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正如辛弃疾在那首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中描绘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围绕着元宵节也诞生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例如“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一个发生在正月十五的典故。乐昌公主,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妹妹,她长相秀丽,性格温婉,与太子舍人徐德言情投意合,结为夫妇。但南朝被隋所灭后,两人被迫天各一方。分别前乐昌公主将自己的铜镜一分为二,与夫君约定: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到集市上出售这面“破镜”,以此为信物,直到他们再次团圆。后来虽然对方音讯全无,但是乐昌公主从未食言,每年的正月十五都会差遣佣人去集市上贩卖这面只剩一半的铜镜。终于在两年后,她找到了另一半铜镜,与自己的丈夫徐德言再次团聚,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不过在此我们需要纠正一个观念,元宵节虽然和爱情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古人其实并没有一个“情人节”的官方说法。换一个角度想,这也是一种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浪漫。花好月圆,张灯结彩的好日子里,爱情不过是锦上添花,那就不必要再加个名头了,让这一天成为普天下人人都可以庆祝的节日,团圆的不仅是爱情。元宵节作为一个官方狂欢节日,庆祝活动极尽丰富,所以才能让人们在这一天通宵达旦地游玩。除了我们都知道的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之外,民间还发展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民俗—走百病:在元宵节这天,女子们盛装打扮,结伴出行,不仅在灯会上游玩,还讲究“逢桥必过”,寓意新年跨越一切疾病,求得身体康健。逐鼠:这个习俗盛行在南方养蚕的区域,因为老鼠经常会偷吃蚕,所以在正月十五这天,蚕农就会特地“招待”老鼠们一碗米粥,更有甚者会在上面再盖上一层肉糜,意即希望老鼠们吃了这碗粥,自觉远离蚕宝宝们,否则就是不讲道义了。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元宵节更是一个诗情画意的节日,自古以来,诞生了多如繁星的关于元宵节的诗作。文豪欧阳修也在元宵节这天留下关于爱情的名篇《元夕·去年元夜时》:元宵节盛产三样东西—诗歌、花灯、爱情,注定了这是一个充满欢乐与浪漫的节日。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节日,正是为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制造一点奇迹感。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有人都会得到祝福: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所有人都在尘世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