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长跑中,女人的青春更值钱么?
作者:时尚芭莎2024-07-01来源:时尚芭莎
恋爱长跑中,女人的青春更值钱么?
近期热播的《玫瑰的故事》被网友称为“爱情教科书”,它反言情式地先后对“天之骄女”“精英男”“潜力股”一一祛魅,将男女角色都从偶像剧中虚假完美的外衣中释放出来,还给观众的是拥有真实情绪、优缺点都很明显的都市男女。
《玫瑰的故事》中女性是绝对的叙事主体,四个男人,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主角,都是“他者”。从玫瑰的“我本位”出发会发现,四个男人,都是她人生的过客,四段感情,都是她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这种「我本位」的女性叙事,是如何对以往的偶像剧叙事逻辑进行消解的?
都在说玫瑰在爱情里是个“傻女人”,她其实已经是Next level?
出生书香门第的女大学生黄亦玫,开场就被实习领导周士辉的未婚妻追着骂“勾引男人”,《玫瑰的故事》一上来就颠覆性地解构了偶像剧中纯真无瑕的“道德女性”。上一次不知道和男性朋友避嫌而被贴上绿茶标签的女性角色,应该还是2011年《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程又青。
黄亦玫开场时是一个象牙塔里不通人情世故的大学生,觉得“普通朋友也可以单独吃饭喝咖啡”,更何况这是自己称呼为“师父”的实习领导,但经历了这次抓小三式的“荡妇羞辱”后,后期方协文(林更新饰)的追求者找上门来谎称自己是其女友时,她不再理直气壮地和对方争吵,而是非常敏感地马上和方协文避嫌切割,并且和妈妈说“怕人误会”,前后对比体现的正是黄亦玫“吃过亏”之后,习得了明确拒绝别人的方式,这是她的成长。
类似的变化比比皆是,第一次当她发现男朋友申请去法国工作,完全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时,她情绪激动地“发疯”,把男友家给砸了,第二次当她发现男朋友申请去法国永居时,依旧没有和她商量,她虽然也很不快,但变得“情绪稳定”,只说了几句不满的话,积攒了足够的失望,便默默离开。
只有不完美、会变化的女性角色,才是活人该有的样子。
除了一开场就有道德争议的女主角,目前出场的两位男性角色,表面上是偶像剧中标准的“精英男”(庄国栋)、“潜力股”(方协文),而随着故事展开,他们曾经被偶像剧隐藏的一面也逐一暴露。庄国栋在事业和人生重大决策时,完全不考虑女朋友,理直气壮替黄亦玫做移居法国的决定,还要冠以“为你好”的名义——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中提到,浪漫小说是一种补偿性文学,它向女性读者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愿景。“在那里,女性的个体性(individuality)和自我感知(sense of self)与接受他人的呵护和照顾是可以共存的。”
但《玫瑰的故事》再现了真实情景下的恋爱细节,明明确确告诉观众,女性的主体和“霸总”的呵护是无法共存的。当你是主体的时候,你需要的是平等尊重、是价值交换,而不是呵护与照顾,因为需要呵护与照顾本质是「自我退行」,把自己当成了没有决策能力的“宝宝”。
但其实所有恋爱的初期坠入情网时,都会出现「自我退行」。《少有人走过的路》介绍道:“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也感觉到自己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
但从长远看,女性的主体性和男性的呵护是无法共存的,如果将主体拱手相让,愿意一直做“宝宝”,那人生的重大决策自然是交由“照护者”来负责。
庄国栋替女朋友决策永居时说了一大堆“为你好”的理由,并且无法理解为什么女朋友会生气,因为他没有尊重伴侣的主体性,只是将其看成自己的追随者和依附者,想要的是“夫唱妇随”的传统婚恋模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婚恋“旧脚本”。
预告片显示,玫瑰后来和“潜力股”方协文结婚并育有一女,但最终还是离婚了,这一段世俗意义里的“失败”婚姻,被观众诟病黄亦玫“越找越次”,“还不如跟庄国栋去法国”。
2024年了,为什么离婚依旧被认为是一种女性的失败与损失呢?女性的枷锁有时候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
去年1月份,杨迪与相恋12年的女友和平分手引起了舆论热议,不少人攻击杨迪“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但也有一小部分被淹没的声音是强调“不要再把女人放在弱势地位上了”!
对此,社会学教授沈奕斐也发布视频表示,为什么大家一定要觉得是杨迪抛弃女友?为什么就不能是女方选择“我不要你了”?为了解释新旧脚本,沈奕斐老师先抛出了三个“测试题”:
(1)婚姻是爱情最好的归宿吗?1是 2不是
(2)谈10年恋爱没结婚,分手时男方需要给经济补偿吗? 1需要 2不需要
(3)恋爱10年,女方发展比男方好,可以提分手吗? 1不可以 2可以
如果三个问题都选1是旧脚本,三个问题都选2是新脚本,但如果三个问题里有1也有2,那么说明你的婚恋脚本是紊乱的。
旧脚本毫无疑问是传统的婚姻模式,女人的青春更值钱,女性的生育损伤也需要物质补偿。
而新脚本里,恋爱中男女双方拥有同等的权利,应当遵循「权责利一致原则」,这个观点本身又引发了另一波争议,沈奕斐老师被很多人指责过于理想化、不考虑女性的弱势处境。
的确,新脚本对于女性的经济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原生家庭的支持都有更高的要求,但沈奕斐老师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选择新脚本,而是认为总要有一部分女性有能力有底气,率先逃离“女性处于弱势”“女性青春值多少钱”的凝视。
杨迪分手事件中,最离谱的谣言是“杨迪的女朋友其实是男的”,这背后的逻辑是:这世上哪有谈了12年恋爱自己不愿意结婚的女人,只有是个男人才合理。21世纪了,大众对于新女性的想象力竟然匮乏到如此严重的程度。
剧中玫瑰的老板Tina问她:“命题创作和自由创作哪一个更能表达自我?”长久以来,婚姻幸福、儿孙满堂是传统观念对女人的规训,但总要有一部分女性主动逃离,去自由地进行“自我创作”。
之所以叫玫瑰的故事,因为这既不是你的故事,也不是我的故事,这是玫瑰自己的人生。她工作能力强、经济独立,又有充满爱和支持的原生家庭,她有做决定的勇气,也有失去的勇气。
不是新脚本本身不切实际,只是并非所有女性都有实力或勇气选择而已,玫瑰、Tina她们既然有选择新脚本的资本,为什么还要用旧脚本去约束她们呢?文艺作品,不是要让观众生搬硬套模仿主角的人生选择,而是用别人的故事给自己以启示。
玫瑰的故事,可以让想选择新脚本却筹码不够的人找到努力的方向,比如自我提升、努力搞钱;也可以是母亲托举女儿,为女儿有底气选择新脚本积攒资本;还可以让有能力选择新脚本却困在旧脚本的女性多一种选择的参考,例如《新闻女王》中的基金会副主席叶晨,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被家暴也忍气吞声。
为了反抗“婚姻幸福”的规训,如今又发展出了新时代的规训——“断情绝爱”。国产剧几乎没有出现过令所有人满意的“大女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女主避免不了谈恋爱,被指责只想着小情小爱,《长相思》中,小夭被吐槽愿意辅佐兄长,却没有自己做女帝的野心,只想着谈恋爱。
为什么围绕女性的恋爱与婚姻题材总是被认为是可耻的、低级的?
因为这是父权的标准。
伍尔夫在《一个人的房间》中提到:
“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因为它描写的是战争;认为这是一本无足轻重的书,因为它描写的是客厅中女人的情感。战场上的场景要比店铺中的场景重要多了——这种价值观的差异随处可见,而且也更加不易被察觉。”
而我们国家这种价值观似乎没有“不易被察觉”,傅雷在1994年发表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恋爱与婚姻,是作者至此为止的中心题材;长长短短六七件作品,只是Variations upon a theme(主题的变化)。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还辽阔得很。”
如果要反抗这样的评价标准,女性是应该“断情绝爱”、直接回避男女问题,还是努力扭转“恋爱与婚姻”题材的评价标准?如果是前者,不就等于默认父权的标准是正确合理的吗?
《爱的艺术》作者反问:难道只有能够赢得金钱和名望的那些东西是值得学习的?爱只对精神有益,在现代意义上无利可图,只是一种我们无权花费许多精力学习的奢侈品吗?
不是的,“爱”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只将女性与爱捆绑才有问题。《玫瑰的故事》通过四个男性的刻画就是在强调:男性如果想要拥有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也应该关注情感问题,如果理所当然觉得男人要以事业为先,只把伴侣当成附属品,那么就要承担失去这段关系的后果,尤其是如果你的伴侣是那种有能力选择新脚本的女性。
《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不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个体,无视别人的独立和自由,这种情形最极端的体现,恐怕就是“自恋”了。自恋者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他们的子女、配偶和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与情感。
玫瑰的第一任男友庄国栋不尊重她的想法,觉得自己申请法国永居也是为她好,而第二任方协文正是因为尊重和关注玫瑰的情感需求,才让玫瑰愿意与他走进婚姻,但从婚后方协文“男主外女主内”的发言、不让玫瑰穿裙子面试的剧情可以看出,方协文因为事业的成功变成了更高版本的庄国栋。
我们会发现女性主义倾向的影视剧中,会通过塑造反传统的男性来表达平等。比如《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李大仁、《我的阿勒泰》中的巴太、《爱情而已》中的宋三川,以及如今《玫瑰的故事》中玫瑰的哥哥黄振华。与传统要求阳刚强势的“男子气概”相比,他们更加温和细腻、尊重女性,也都更关注伴侣的情感需求及主体性。
性格也许不能决定命运,但一定会影响选择,对于玫瑰这样一个拥有炙热灵魂的人来说,人生有些世俗意义上的“弯路”也许不得不走,因为爱情从来不是爱情本身,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看到自己的追寻与渴望,恋爱是一个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
当大结局来临,我们和玫瑰一起回顾她的四段感情时,看到的不是四个男人,而是她自己的成长和蜕变,她在爱情里受伤,也在爱情里成长。
《玫瑰的故事》传递的是,不要根据任何一套外部标准去定义女性“应该”如何,定义什么是大女主,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只要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也有接受失去的勇气”,就是人生大女主。
*图源网络
文/刀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