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莎“捧红”的艺术家里,竟然有TA!
作者:时尚芭莎2025-04-02来源:时尚芭莎

芭莎“捧红”的艺术家里,竟然有TA!
何谓时尚?曾在《Harper’s BAZAAR》任职的传奇编辑戴安娜·弗里兰曾经这样阐释道——时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着所发生的一切,时时刻刻改变着。
时尚是凝视正发生的,小到一件天蓝色毛衣的设计,大到摄影时代对于传统绘画的颠覆,审美的更迭,便是时尚的呓语。
从1867年创刊以来,BAZAAR亲历数个审美风潮的变迁,无论是19世纪后期古典浪漫的插画艺术风格、超现实主义的崛起,还是20世纪50年代后波普主义和达达主义对艺术领域的重塑,以及东方美学在国际领域的崭露头角,其中都离不开BAZAAR的身影。
1950s Harper's BAZAAR封面
自1867年创刊以来,BAZAAR便踏上了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之旅,其历程宛如一部饱含纪实性的纪录片,通过BAZAAR的流转,我们也能从中窥见近现代以来艺术风格的变迁与时代的脉动。
吉布森以《Harper’s Bazar》的封面为媒介,用插画塑造了“Gibson Girl”这一文化符号,她身材高挑,拥有细长的蜂腰和丰满的胸臀,常以高耸的蓬巴杜发型为美,搭配精致的配饰。“Gibson Girl”的服饰风格融合了维多利亚时代流行的时尚元素,如高领衬衫、长裙和修身外套等,具有强烈的先锋性。
“Gibson Girl”代表了当时所谓的“新女性”,这一群体在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上都与之前的女性截然不同,她们追求完备的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和个人的独立。然而,Gibson Girl并非完全是对“新女性”的写照,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质的女性形象。
“Gilson Girl"
这些插画不仅赋予了《Harper’s Bazar》别样的艺术文化魅力,更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影响了无数女性的着装与审美观念。与Gibson的合作也堪称艺术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典范,为BAZAAR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走过波澜壮阔的19世纪后,20世纪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思想领域波谲云诡,艺术也迎来了新旧更迭的激烈碰撞。
在维多利亚风格之后,装饰艺术时代开启,摄影逐渐登上主流艺术舞台,银盐魅力与传统的油彩、水墨相比,更加具备真实的美感,从此,摄影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流派也开始“攻城略地”,其荒诞的表现手法更是时刻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念。
在这一艺术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BAZAAR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变革,与众多杰出艺术家展开合作,共同探索艺术与时尚的新边界,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与达利以及插画家Erté的合作。
达利将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融入时尚创作之中,他的设计常常打破常规,以夸张的造型、扭曲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创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达利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为BAZAAR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冲击力,进一步拓展了时尚与艺术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Erté则是这一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插画艺术家之一,他为《Harper’s BAZAAR》创作了多幅插画,线条简洁流畅、色彩鲜艳明快,展现出摩登而又不失优雅的艺术性。Erté的作品不仅体现了装饰艺术风格的精髓,也使得《Harper’s BAZAAR》在众多时尚杂志中脱颖而出,成为艺术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
二战之后,艺术领域充斥着反叛的声音,达达主义的反叛精神和波普艺术所推崇的通俗性成为艺术界的主流思潮。赫尔穆特·纽顿以黑白影像捕捉穿西装的女性,将权力与性别的博弈凝固成画面,安迪·沃霍尔更直接将罐头汤图案搬上封面,宣告“商业即艺术”的新信仰。
在这样的审美风潮影响下,《Harper’s BAZAAR》与新兴流派的艺术家进行了密切合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安迪·沃霍尔。沃霍尔在这一时期尚未声名鹊起,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大众文化的敏锐洞察力,使他成为《Harper’s BAZAAR》的理想合作伙伴。沃霍尔的作品以复制和拼贴为手段,将日常物品和名人形象转化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文化视野逐渐拓宽,东方美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中国版《时尚芭莎》的诞生,它成为了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有力媒介,以及东方美学逐步发展的见证。
在这一阶段,《时尚芭莎》肯定了摄影师孙郡的艺术影响,从而与其展开了多次合作。孙郡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扎实的绘画功底让他在摄影中融入了绘画的表现手法。
他的创作过程与其他艺术家相比,要更为依赖摄影艺术,他先以摄影捕捉瞬间,再对黑白底稿进行手工上色,这种融合摄影与绘画的方式,使他的作品既有瞬间的吸引力,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孙郡的艺术风格与《时尚芭莎》对东方美学的探索不谋而合。他的作品为《时尚芭莎》带来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将东方水墨意境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在他的镜头下,时尚不再是单纯的潮流展示,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千禧年之后,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身份政治和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成为了这一阶段审美风潮的主流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BAZAAR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积极与多位艺术家展开合作,不仅推动了艺术与时尚的深度融合,也展现了其在文化表达上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其中,不仅有杰夫·昆斯、村上隆等知名艺术家,亦有费亦宁这样冉冉升起的新星。
BAZAAR与村上隆的合作始于村上隆与路易威登的标志性联名系列。2003年,村上隆以“超级扁平”风格重新诠释了路易威登经典的Monogram图案,推出了“三彩”系列。这一系列通过多种鲜艳亮丽的色彩,赋予了LV传统图案前所未有的童趣特性,从而一跃成为千禧年的流行文化符号,在近年的千禧复兴潮中,还时常被提起。而BAZAAR通过专题报道和时尚大片等形式,将村上隆的艺术理念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合作的影响力。
同样地,BAZAAR也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具体生动地阐释了杰夫·昆斯在2017年与路易威登合作推出的“Masters”系列作品,让经典艺术走进大众生活,也为读者展现了现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Louis Vuitton × Jeff Koons联名系列“Maters"
除了这些老牌艺术家,BAZAAR对于艺术界的新鲜血液也保持着高度关注,2023年,《时尚芭莎》与艺术家费亦宁合作,打造了一系列极具未来主义风格的视觉作品。费亦宁通过雕塑与装置艺术,让现实与梦境叠化在了一起,创造出奇幻的“梦门”项目。
不难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BAZAAR与艺术逐渐形成了“共创”互融的状态,从吉布森的插画到未来主义风格的时尚大片,它的每一次审美转向都印证了艺术的力量:它不仅是潮流的引领者,更是社会的体温计。
当不少杂志和媒体更关注流量时,BAZAAR始终选择与艺术家携手同行,在凝视艺术家们所创造出的美学狂潮的同时,亦将这份美学艺术建构于BAZAAR的文字、影像之上,让每一页杂志都幻化为艺术与美的场域。而这也恰恰印证了主编格莱登·斯诺所言:“时尚终会过时,但艺术会让它永生。”